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育信息化 新闻资讯 学术前沿

论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发布时间: 2017-11-20 09:43 浏览次数: 2751

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摘要

STEAM教育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人的发展的共同目标,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在人才观、创新观与知识观等方面高度的契合性为其对接提供了可能性。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需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情境设计与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对接,进而为STEAM教育在世界各国及中国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助力。

关键词:STEAM;核心素养;综合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置

STEAM教育是美国率先倡议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近两年,STEAM教育大潮以其高度的跨学科特征受到全球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2016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创客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1]同年,我国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出中国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与蓝图,勾勒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形象,树立起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航标。那么,如何积极实践STEAM先进的教育模式,大力融合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而探索出能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未来之路,是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的必要性

STEAM教育变革了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创了科学技术教育的新型课程,开辟了综合创新人才教育的新范式,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相继开展的教育形式,STEAM教育在中国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STEAM教育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发展与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STEAM教育与作为21世纪全球人才培养共同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终极目标的核心素养间的对接,是STEAM教育在世界各国及中国朝良好态势发展与核心素养充分落地的必然趋势,用具有全球共同性的教育目标指引STEAM教育的发展,才有可能促进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达到教育效果的双赢甚至多赢。

(一)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全球化与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予了各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交流与学习的契机与平台,各国在事务间的相互联通、相互认同与经验的借鉴分享,在教育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这种现象概要为“世界经济的结构转型”[262,并阐明其主要是“交往关系和交换关系超越了国家的界限”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278美国在1986年率先发起STEAM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美国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备的人才,并将其看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其他欧洲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都相继制定了STEAM教育的政策,一时间STEAM教育方兴未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速发展,中国的STEAM教育也从萌芽阶段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STEAM教育模式是美国根据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将其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而且STEAM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越来越昭示出STEAM教育本土化与因地制宜的诉求。

核心素养作为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与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各国在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核心素养在中国的发展则蕴含和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国情与人才培养的愿景,因此,将STEAM教育与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对接是促使STEAM教育适应中国“水土”的良方。我们必须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对STEAM教育这一舶来品进行借鉴与创造性的转化。“如果某种特定的文化仅仅从另一种文化中吸收一些特殊的材料,而没有把握它的核心实质和本真形式的意愿或能力,那么二者间富于成果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就不会真正实现,充其量不过是在表面上借取一些个别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不可能转化成真正的生成能力或动力。”[370因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STEAM教育,就要求我们在深刻理解STEAM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作为推进STEAM教育的指南针,而不必拘泥于STEAM教育固有的形态,得其意而忘其形,将核心素养与STEAM教育进行高度融合与无缝对接,并适时对其进行革新与转化。在借鉴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理性,避免锐意革新的自我迷失,重视本土文化再造意识是教育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中国与西方各国均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博弈在所难免,最终科学在教育领域占据了上风,人文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工业革命40时代的社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变革,不但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智能化的科技社会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科学发展历史,科学技术不但使现代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现实,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提出了带有科技理性(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意味的规划与控制,这意味着人类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趋向技术化的发展。无疑科学技术在整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也滋长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从而导致人文文化的欠缺与式微,造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对垒与冲突。在某种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的探究终究只是人与世界联系的单个维度,未曾达到对这种关系的整体把握,也失去了对世界观察的全方位感和立体感,因此需要时时从对方身上汲取“养料”,以补充自己的不足。[423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更新,逐渐意识到二者价值互补的重要性,表现出融合的意向。对于教育而言,促进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其功能所在,也是目前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教育承担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人文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重任。同时,科学与人文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在生活实践当中所获经验的呈现与表达。学习者是一个完整的人,理应获得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完整而全面的生活,只有在完整的生活当中进行实践,才能获得完整的经验。科学性的经验和人文性的经验都是“完整的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培养促进这二者融合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教育实情为学生制定的发展蓝图,期望学生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使得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联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新媒体联盟发表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指出:“STEAM教育的设计理念是所有学科都能而且应该要彼此关联,这样学生才能够对真实世界获得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认知”。[5

STEAM教育既包含科学技术学科,又兼顾人文艺术学科,在传统相互分离、各成体系的学科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说STEAM教育是学科知识融合的典范,它能够给予学生完整的世界体验,又满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与融合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人文修养与积淀的渴求与诉求,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融合不但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协同发展道路的枢纽,更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合理范式。

(三)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是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具有理想性与超前性,是对教育期望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教育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但是,人们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往往只注重其理想性,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教育目标不应当只成为“哲学性的陈述”,它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完成它的使命。核心素养既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课程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实现途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作为依托来进行落实。核心素养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综合性的目标,而STEAM教育也是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付诸实践的一项教育尝试与探索。STEAM之所以能够成为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因为STEAM教育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之间存在结构上的顺序关系,在人们分析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各自作用,在STEAM教育中,科学支持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技术与工程支持人们根据社会需求改造世界;艺术帮助人们以美好的形式丰富世界;数学则为人们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人们只有在拥有了技术的前提下才可以理解科学,只有在理解了艺术和数学之后才能从事工程的研究与开发,[6]也就是说STEAM与核心素养具有课程应该具备的内在结构与逻辑。

因此,以STEAM课程为载体,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逻辑与现实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而STEAM教育也“充分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包括不同认知能力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甚至是残疾学生等有特殊需求的学生”[7]。核心素养为STEAM课程提供强大有力的思想武器,STEAM为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渗透提供载体支撑,为核心素养的真正实现提供母体,这不仅仅是教育目标与课程彼此完善、相互统一的需要,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对话,促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对接的可能性

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是美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了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挑战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二者在人才观、创新观与知识观上等诸方面具有契合点,这为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提供了可能,也为STEAM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达成核心素养目标提供了方式。

(一)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秉持未来指向的人才观

未来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未来学被比喻为人类探索未来发展的‘望远镜’”。[85在未来社会中,人类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未知与挑战,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具备哪些核心或关键素养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这一教育问题,已然在各国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在这一国际浪潮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描摹出了未来的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养。这些关键素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当下社会获得全面的发展,更能够让他们迅速适应未来社会。21世纪的学生在遥远而逐步逼近的未来社会中,或许会从事许多现阶段完全不存在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未来素养能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谈‘素养’时,我们所谈的是‘人才’,即作为财富重要的生产者与创造者的人,人蕴涵着潜能,教育将潜藏的财富挖掘出来:要让像‘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910未来社会需要综合化、全面化的人才,而具备单一技能与知识的人恐怕难以在未来社会当中立足,更不用说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STEAM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未来综合性人才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趋势,旨在为未来的科技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这与核心素养所秉持的未来人才观不谋而合。未来人才观的确立不是主观臆想,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以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现实为基础才得以产生的。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以及教育观念也必须要转向未来,把发展教育的参照由现实转向现实与未来并重。教育要承担起培养未来人才的重担与责任,为学生打点好通向未来的行装,架起从现实迈向未来的桥梁,并充分发挥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跟随时代的节奏与步伐并未雨绸缪地为未来的社会做准备,是各个国家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所秉持的共同的人才观,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二者的对接与融合提供可能性并指明了方向。

(二)STEAM与核心素养坚持培育创新素养的教育观

 “创新”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074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人类社会若是没有创新,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向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再到如今信息化的社会迈进,在此意义上,“‘创新’具有社会的和历史的独特性,不存在一个具有历史连贯性的创新定义”。[1137如今我们重视学生的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创新是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素质。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素养去适应这些快速、显著的变化,其中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作为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条件,得到了国际与国内社会的普遍认同。培养学生创新,不仅仅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综合的创新素养。由此,我们可将创新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

非常规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STEAM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学科的分化与隔离,对学科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可以说STEAM教育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在STEAM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是独特的,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的环境与平台。无独有偶,核心素养同样也强调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亦成为一种新的国家共识,且正在积极转化为统一的全球行动,只有依靠各领域、各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才能摩擦出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判断新事物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因而,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具有契合的节点。

(三)STEAM教育与核心素养强调情境实践的知识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对知识的认知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思考教育的方式与方向。全文:http://mp.weixin.qq.com/s/DvsGEFCfqVTq_dSE0UZkXA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 4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陕ICP备05001611号-10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5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