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育信息化 新闻资讯 学术前沿

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 2017-12-15 16:18 浏览次数: 1836

——兼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新思考

摘要:翻转课堂方兴未艾,教师的能力结构制约着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与质量。为此,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初步筛选出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因子,再通过德尔斐法获取专家信度,对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初步模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形成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提高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革新高校教师教学理念是前提,培养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关键,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是保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教师从翻转课堂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其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因材施教的达成度;并突破翻转课堂的认知天花板,实现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TPACK;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认知天花板

一、引言翻转课堂方兴未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更是明确指出,高校应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翻转课堂无疑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选择,成为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与切入点,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正加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是实现翻转的,教师的能力结构制约着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与质量。翻转课堂的挑战与困难之一就是对教师TPACK水平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高效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之间又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围绕此问题开展研究,既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又为高校教师翻转教学能力提升与评估提供有益参考。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综述

胜任力这一概念,由McClelland1973年提出。对胜任力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倾向:特征观、行为观、折中观。持特征观的学者,包括McClellandSpencerMcLaganSandberg等。McClelland认为,胜任力是指在工作绩效或生活成就中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Spencer等认为,胜任力是将工作中高绩效者和低绩效者进行区分的深层次特征。这种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者价值观,包括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者和普通绩效者的个体特征McLagan则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够匹配优秀绩效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智慧技能等。Sandberg认为,胜任力并不是指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在工作时人们使用的可以测量的、能够帮助实现任务目标的工作习惯和个人技能;行为观代表学者有FletcherCockrill、仲理峰等。Fletcher认为,胜任力是指与工作要求相关的、具体的、能够观察到的,并且能够按照某种逻辑进行归类的行为;折中观的代表学者主要有LedfordByham等。Ledford认为,胜任力是个人可验证的一种特质,是能够产生优秀绩效并与优秀绩效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及行为。

 综上可知,胜任力与工作情境息息相关,个人绩效与胜任力密切相关,而胜任力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是不断发展的,并会随着环境以及工作的构成要素不同而改变。

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个体所具有的、胜任高校工作要求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观。胜任力模型是指在工作中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时,所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此类研究。如,王煜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建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所构建的模型包含7个维度: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和成就导向。汤舒俊等建构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4个维度和22个细化指标,其中4个维度为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严尧构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也包括4个维度,但与汤舒俊不同的是,其4个维度依次是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动机。

郭春才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角度解析教师胜任力指标,建构的教师胜任力模型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学习素养、媒传素养。周榕结合国内外对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描述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行为事件访谈为核心方法,以胜任力编码词典为框架,建立包含11项通用胜任力及5项岗位序列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远程教学胜任力模型。颜正恕以麦克利兰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使用文献法及事件访谈法构建了包含教学人格、信息素养、晶体能力、教学影响、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6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

 (二)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分析发现,不少研究者都指出教师的能力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需要发生转换,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或展望。潘炳超基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对127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翻转教学准实验研究,指出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素养,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因素

马秀麟等在高校信息技术公共课中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探索,指出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事先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持体系,构建虚拟学习环境,设置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等。马秀麟等在另一项研究中也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和集成能力、教学课件检索和设计能力、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教师应用现有的教学平台组织有效学习活动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阮全友认为,高校教师在TPACK框架下应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料的输入准备、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思辨能力。胡国良等在研究成人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问题时指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对学生加以个性化辅导和支持。

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田爱丽指出,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既具备较深厚的学科素养,还应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学观、驾驭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张绍军等认为,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协助者和组织者。彭爱辉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将更具多样性,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和教育技术素养的学习者。卢强指出,教师在翻转课堂的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角色,前期是教学视频的开发和建构者,中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参与者,课后则充当辅导者。容梅等指出,教师应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技术整合能力。蒋立兵等指出,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习惯,具有组织翻转课堂的能力与技巧。

 纵观现有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对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的研究较为分散,多散述于翻转课堂理论剖析、实践反思和教师角色转换等相关研究中,不够系统与深入,尚未发现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类研究,而这将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另外,通过文献综述亦发现,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既有通用性胜任力研究,也有专项技能性胜任力研究,如,远程教学胜任力、慕课教学胜任力等。何齐宗也指出,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或者处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胜任力也有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为本研究奠定了立论基础。

全文:http://mp.weixin.qq.com/s/f85-trwW3uu2FVmgZqZz3g

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陕ICP备05001611号-10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5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