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育信息化 新闻资讯 学术前沿

周洪宇、易凌云著 | 教联网时代: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

发布时间: 2018-12-27 11:23 浏览次数: 3543

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推动信息时代走向万物互联时代,并不断地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周洪宇、易凌云著的《教联网时代: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正是在这种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现实教育的关注和对未来教育的关切,作出未来的教育必将走向教联网时代的判断,首次提出教联网教联网时代的概念。并对教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新动向、教学和学习的新变革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应对未来的挑战,使教育在重构未来的社会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开发等相关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网络工作者,及对教育与网络发展感兴趣的学者、管理者、企业家、未来学家等参阅。此外,本书还适合与未来同行的终身学习者,关注未来教育的家长们阅读。

您有什么想法、建议或意见,想与作者和读者交流,欢迎随时在文末留言,截止20191512:00,留言点赞排名8的粉丝,将获得赠书1本哦!机会难得,快动起来,赠书已经在来的路上啦!

一、教联网是如何提出来的,有什么内涵?

教联网的概念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中提出来的。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有五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万物感知;二是在万物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三是在互联互通中便捷及时的交互交流;四是在交互交流基础上的高度协同共享;五是基于前面特征基础上高度的智能智慧化。

教联网就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以应对未来挑战和培养未来人才为使命,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能互联的基础上对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定位、跟踪、控制和智能管理,构建开放、互联、协同、共享的学习生态圈,实现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生态网络。

“教联网”和“教联网时代”的提出,试图用万物互联的技术及思维来重构未来的教育,对万物互联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其目的就是呼吁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当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更要加强对未来教育形态的研究。“教联网”的提出是为了呼吁教育与时代同行,教育也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视野中来思考与规划,对“教联网时代”的教育进行建设性的预判,使我们的教育要更加的具有前瞻性、重塑性,使教育在重构未来的社会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并为未来社会承担起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于这个定义的提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教联网具有教育自身的特性

教联网是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但又和物联网有很多区别,教联网里的物具有教育特性,更多地用于辅助教学。在教联网中还需要考虑教育者以及学习者,他们既是教联网的参与者,也是教联网的服务对象。教联网需要借助现代教育理论来推动教联网的应用。教联网融合了物联网和现代教育理论,既具有物联网的特征,又具有教育的规律。教联网在具有物联网技术性特点的同时,还要体现教育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教育所承载的内容得以实现,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二)教联网具有特定的背景和使命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反思和构建。万物互联时代,面对互联共享的生态环境,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形成了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同时,人类社会也将迎来巨大的创新与变革等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即将改变。连接、交互、共享、融入、宽容、共同体、个体、生命体验等等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趋势,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必然使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甚至互联网教育。因此,教联网时代既是基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然,同时又回应对历史的关注、对当下的关切、对未来的期待。在教联网时代,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同利益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价值,既要体现对对历史使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又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注、人文的关怀和对个体的尊重,要承担时代的价值和使命。

(三)教联网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互联中获得生命的成长与体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这是根本。无论是传统的教育、现代的教育,还是互联网教育,都必然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以育人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目标。教联网的构建必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体现对个体的尊重。同时,在未来的社会中,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者仅仅具备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学习者更需要创新的能力,通过学习形成互联的能力。因此,教联网必然要以提高学习者促进有意义的互联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复杂世界的模式识别能力,在互联中获得生命的成长与体验。

(四)教联网旨在利用万物互联时代的新技术实现教学智能化、学习个性化

教联网的基础就是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应用的结果,离开这些技术,教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也可能就无法得到实现。正是通过大数据、传感、物联、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教育资源得到无限的丰富和拓展,也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对话、交流、互动和体验;获取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采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教学过程或者学习过程的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推动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五)教联网是开放、互联、协同、共享的学习生态圈和教育生态网络

这是教联网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平台。未来的教育或许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专业化的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化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开放教育。互联就是交互连接,实现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是学习者在互联中学习,形成促进生命中有意义的互联,这才是关键和根本。在协同共享中学习知识,学习相处的能力、学习与社会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然对话的能力。

 二、这场教育变革的核心是什么?

这场教育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来关注:

1.核心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

2.变革的核心动力:新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构成变革的外部动力;新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扩散带来教育疆域、组织、经济、教学等变革构成的内动力。

3.核心思想:教育是全球的共同利益,是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释放本来就有的能力和天分。

4.核心路径:贴近生命体验与成长的多样化的学习;促进意义互联、构建个性化智慧网络和关注生命体验的智能化教学。

这几个核心分别对应了《教联网》这本书的第二、三、四、五、六等章节。

三、教联网时代的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时代背景的不同

传统教育是农业和工业时代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建立在以信息互联为基础上的教育形态,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教联网是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建立在万物互联为基础上的教育形态,又主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引起的教育体系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必然与时俱进,教联网时代的教育是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的升级版。

(二)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将发生重大变革

万物互联时代,面对互联共享的生态环境,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形成了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同时,人类社会也将迎来巨大的创新与变革等等,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即将改变。连接、交互、共享、融入、宽容、共同体、个体、生命体验等等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趋势,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必然使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甚至互联网教育。因此,教联网时代既是基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然,同时又回应对历史的关注、对当下的关切、对未来的期待。在教联网时代,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同利益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价值,既要体现对对历史使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又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注、人文的关怀和对个体的尊重,要承担时代的价值和使命。

(三)教育系统发生变革。新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扩散带来教育疆域、教育组织、教育经济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

教育的疆域及视野从课堂教学到生活教学的转变。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使学习教育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万物互联背景下的协同共享将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协同共享背景下新的教育组织结构以分散与合作的形式体现出扁平、虚拟和互联的特征。教育的零边际成本趋势是教联网时代教育经济的基本特征;教育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教育行业的融合与再造,产生了1+1+1>3的经济效应。教育的模式及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从共同性、标准化学习向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转变,以互联为核心的教学突出场景化设计,关注生命体验。

(四)学习与教学的内涵发生改变

人类的意识流与信息流融合,意味着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信息交互更便捷更及时,同时社会也将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智能性的特征,世界更加瞬息万变。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者仅仅具备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联网时代的学习首先是学习会学习:生成生命中有意义的互联,探索认知世界的经验模式、加强自身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能力及建设性构建社会的能力,在互联与探索中成就意义丰富的自我,获得生命的体验与实现个体的成长。因此,教联网时代的教学也必然因为学习内涵的拓展相应地发生改变,教学注重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互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认知模式和智慧网络;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与生命体验。 

四、教联网时代学习的主要内涵?

在万物互联时代,人类的意识流与信息流融合,意味着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信息交互更便捷更及时,同时社会也将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智能性的特征,世界更加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联网时代的学习首先是学习会学习:生成生命中有意义的互联,探索认知世界的经验模式、加强自身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能力及建设性构建社会的能力。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将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拥有大量的休闲时间去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个体的自由发展。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获取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突出互联与体验交互,因此,教联网时代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就意义丰富的自我,获得生命的体验与实现个体的成长。

(一)生成生命中有意义的互联

万物互联成为世界的本质特征。怎样在万物互联中寻求人的定位、发现万物之间的关联,并怎么来构建与万物之间的关联成为我们人类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万物互联时代,必将带来人们关于物与自我更深关系的思考。

(二)加强对复杂世界的模式识别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需要学习者自己去探索,需要学习者在大量的交互之后辨识这个世界,对未知的变化有一定的识别和预判能力。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辨认现实世界中规则和模式的能力,或者叫模式识别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教联网时代的学习,必然要适应时代的转换,适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连接、扁平化、交互性等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探索未知世界的经验模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成为学习者最重要、最需要培育的能力。

(三)在互联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

在万物互联时代,信息流与意识流的即时融合和交互,实现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生命的体验更加丰富,更多元。万物互联时代的学生可以为释放自身的潜能和天分而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学习的,在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生命的感知,从而构建自己的智慧网络。学生们尝试学习的项目和主题,更与真实的变动的热气腾腾的社会直接有关,学习是在互动互联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学习是在互动互联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  因此,教育要体现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体验,教联网的构建必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中心,体现对个体的尊重,这样,学习者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构建。

 五、在教联网时代,学习者该怎么来学习,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一)在教联网时代,学习方法比学习内容更重要

如何通过在具体的问题和实际的生活情境来促进生命中有意义的互联,探索认知世界的模式,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如何通过在具体问题和实际生活情境中的互动来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感悟,示范学习者本来就有的能力与天分,促进学习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联网时代的重大课题。

(二)重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范式

在教联网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机器人的替代性越来越高,每个人所学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探索认知世界的经验模式,增强对复杂世界的认知能力,建立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就成为教联网时代学习者最关键的问题,只有掌握了认知世界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中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学会人机合作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借助于智能设备而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人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会发挥更大作用,认知外包的现象会让个人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对于记忆类的知识可以借助于可穿戴技术或者人工智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教联网时代的学习者要用好机器人这个外脑,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四)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

在教联网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在互补与融合。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与智能终端,支持学习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活动都将发生在学校围墙之外,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成为现实。学习将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信息获得越来越容易,但知识的获得将更具有挑战性,对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表达等方面的信息素养成为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六、教联网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什么样的学习者才不被机器人所淘汰?

(一)培养放眼世界的系统思考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个人生存环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依存却愈来愈重要。放眼世界的系统思考能力还有利于让人才将自我内心与身边其他人相联。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能力、国际理解、跨文化技能、都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世界的人才能够学会观察自我内心的世界,同理他人,关心身处的系统,以人类共同体的系统观思考所生存的环境,有信心面对现今时代各式各样的社会与环境难题,这也是今后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能力

创新创造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一个国家的智力资本越强,软实力、巧实力越强,竞争的优势越大,竞争的格局就难以撼动。通过分析和归类,在人工智能时代,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有以下能力。首先是批判思维。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的记忆、储存和调取很多可以由机器和电脑替代,但是对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分析、整合判断就显得极为重要,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其次是迁移能力,具有迁移能力的人才不但能够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而且还能从这个专业出发,迁移到别的专业。处理复杂问题,也能做到举一反三。此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在人工时时代,想象力成为人才培养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能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降低了我们的想象力的试错成本,也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去实践我们的想象。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三)复杂多变世界的认知能力以及通用的技能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高速流动,面对即时的信息,人们的决策也随时调整,未来的社会和生活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信。人才必须学会如何去预测未来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去识别未知的模式。未来的世界呈现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人才在积累经验和基础上必须学会预测未来的概况和远景的本领。此外,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通用技能,例如,对复杂信息的获取、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人工智能的工具来协助工作的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的决策能力,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四)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在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工作,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都将被机器人取代或者完成,但是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类岗位往往不可替代。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人才的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培养最能体现人的情感和情怀的能力。比如,工作中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爱、恨、热情、愉快等等人自身的情感与他人互助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

七、教联网时代,机器人教育对未来教育的冲击和机遇有哪些?

冲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理念的冲击。机器人将取代简单的知识记忆或者重复机械的劳动,没有对对真、善、美的感知和创造的能力,都将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抛弃,机器人的出现必然使教育要更加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个体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二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冲击。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建立互联关系的能力、利用机器人工作的能力。三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冲击。教学方式不再是统一的授课、批量化的培养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劳动力,而是关注不同的个体,和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因素,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解决方案。四是对教师身份和角色的冲击。机器人可以部分的替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可以更多的在教的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在“育”人的层面上下功夫。

机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带来了机遇。未来的机器人将替代人类的部分功能,特别是对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的代替,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类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并设定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二是教育更加关注人文化的发展。需要关注人才的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培养最能体现人的情感和情怀的能力。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加智能多样化。机器人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甚至拥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必将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四是推动集体教育向个别教育、个性化教育转变。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五是为教师职业带了新的内涵和机遇。教师与机器人混合教学或者教师与机器人合作教学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模式。从机器和人的关系来看,智能机器人与教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未来的机器人负责教的层面,教师则负责育的层面,教师通过智能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大数据技术、情感识别技术等分析诊断的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价值。六是机器人教师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但不能够完全替代教师。

八、教联网时代,机器人与教师的关系?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机器人不能取代教师,教师在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无法替代

机器人教师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却不能够完全替代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教”和“育”。在“教”的层面,机器人可能会完全取代教师的位置,但是在“育”的层面却显得不足,对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传道”和某种程度上的“解惑”还无法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解决。教师面对面的教育不仅传递知识,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要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引导教育学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筹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中来体现个体价值,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二)教师在教育中面临角色的转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路人和服务者

一是教师内涵的拓展。他人即教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即他人。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和“他人”一起学习,向“他人”进行学习。这里的“他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而是在同学、父母、社区、社会之间创建各种各样的学习关系。教师除了传统学校中的教师以外,还包括了来自社区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如桥梁专家、科研院士,甚至社区里的老人、高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员等。这些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可以更广泛更方便地参与到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带给学习者全新的学习体验。二是教师职能的拓展。教师最重要的职能不是给学生提供无限的知识和信息,而是做一名思想的引领者。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学习中遇到互联的困难和生命体验的困惑,都需要教师来引导。尤其是随着未来的学校在“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职能上的不断发展,选择、重构、再造教育资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建立个性化课程学习菜单,提供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三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生态。万物互联背景下的新技术为实现多角色、多层次、多角度的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不再是互动的中心或信息的来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扁平化的教学结构。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教室、在课堂,还是在虚拟远程教室与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围绕着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共同分享着知识,共同对对难点进行探索,相互交流讨论。

(三)教师需要做一名拥抱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教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机器人执教开始倒逼老师们与时俱进。交互的多元化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绝对权威,解构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挑战,如果仍然只会用粉笔和黑板教学,或者仅仅会一种方法的老师,可能是要被淘汰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一,由“专注教学”到“专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由“单一的能力”向“多元化能力”转变;第三,由“个体性作用的发挥”向“群体性作用发挥”;第四,由“直接作用发挥”向“间接作用发挥”转变;第五,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教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发生了上述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做一名拥抱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简介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研究教育、科技政策,出版著作《周洪宇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大时代:震撼世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公平论》、《陶行知大传》等20余部,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20余次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及学术原创奖。

 易凌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 科学出版社教育与心理分社简介

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于19548月合并成立。1993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2017118日,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国科传,股票代码:601858),成为中央出版集团上市第一股。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陕ICP备05001611号-10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5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