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教育信息化 新闻资讯 学术前沿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机制的建立与探索

发布时间: 2017-10-3 09:08 浏览次数: 1581

摘要:本文对精品开放课程从2003 年启动到现在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认为当前精品开放课程处于应用深化和机制完善阶段,主要应在保证课程资源质量的基础上,完善汇聚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探索课程建设者和平台提供者分化的机制,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动翻转课堂和开放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实行校际学分互认制度,以此深化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程度,保障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应用;深化;机制;保障

 “十三五”期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重点是应用的深化和机制的完善。众所周知,精品开放课程是建立在“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基础上,经“十二五” 期间转型升级和新建立项的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经历了初建、展示、转型升级、平台集成开放、初步交互应用的过程,现在进入到了深化交互应用和完善管理机制的阶段。

一、精品课程的初建和展示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实行开放课件计划以来,开放共享的理念迅速传遍世界,各国名校积极响应,掀起了一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热潮[1]。我国在20034 月,发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精品开放课程前身的精品课程,和后来的精品开放课程一样,是由国家主导、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绩

精品课程建设自2003 年启动,至2010 年最后一批遴选,共评审遴选了3910 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2658 门,占67.98%,高职高专层次课程1043 门,占26.68%,网络教育范畴课程209 门,占5.34%[2]。这些课程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均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库、实习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资料以及3 位课程主讲人的各不少于45 分钟的授课录像等,相当大部分课程在申报成功后23 年内如期实现了全程授课录像,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

(二)问题

经过8 年的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重评审、轻应用,重展示、轻更新等现象,导致精品课程应用情况不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违背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衷。

从国家课程资源中心监控情况看,可访问率为优良的课程只有60%,只能偶尔访问或者根本无法打开的课程占29 [3],存在找不到服务器、网页无法显示、找不到网页、无法链接数据库等问题。即使能够访问浏览网页,也存在网页跳转太慢、无法找到文件、IP 地址受限等问题。进入课程网站后,授课录像点不开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相当部分课程在申报成功后基本没有对课程网站再进行过升级、维护或更新。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促进精品课程应用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课程应用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

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交互应用

(一)缘起和背景

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基础性建设,尽管在应用上不尽如人意,但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到2011 年,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也已初步形成,网络课程资源在不断丰富,内容提供者和平台提供者的角色开始分化。随着国外开放课程迅猛发展,慕课、微课的兴起,慕课世界3 大巨头edXCourseraUdacity 已由展示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开放资源建设,转向为教学、继续教育和社会学习提供课程,并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营。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开放共享应用程度,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独特作用,国家调整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在“十一五” 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和新建立项一批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二)建设内容

精品开放课程分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 在课程负责人申报的前提下,将原有国家精品课程以遴选准入方式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原来不是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课程,也可以经评审以新建立项方式,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实施办法和技术标准进行申报立项, 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则是选择内容、效果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术讲座,打造名师名课。获批立项的课程经建设验收合格后上线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不仅供高校师生还供社会学习者应用学习,目的就是提高课程的应用率和共享互动程度。

(三)成绩

经过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立项新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了4 个转变。即由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的转变, 由注重课程教学水平展示到注重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的转变, 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 由服务教师到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课程资源的互动共享应用直接促进了课程资源数字化与教学方法变革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的变革又提高了课程的应用率,从而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十二五”期间,计划建成上线爱课程网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00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 门。经过五年建设,以慕课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以爱课程网为主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已初具规模,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成果也初见成效,这为解决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深化和机制保障

教育部2012 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4]2015 4 , 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以推动中国在线开放课程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有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十三五”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原则,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这些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表明中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深化、平台完善及机制保障在“十三五”期间已经成了亟待解决、无可回避的问题,各高校应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办法和策略。

(一)保证课程资源建设内容的质量,满足使用者个性化使用需求

精品开放课程的核心是精品,而质量是精品的保证。所谓质量,即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程度。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以以评促转、以评促建的模式来开发的,有以前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有一套完整细化的评审指标体系,但不排除课程开发者为向指标靠拢而忽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可能。因此,课程建设者在开发课程的时候,除了需与评审指标体系保持契合度以保证内容质量,同时还需考虑学习者需求,建立学习者反馈体系,确保建设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者的需求和期望相一致,以吸引更多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积极性,促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汇聚和优化课程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 方便学习者获取课程资源、增强学习兴趣

目前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统一发布于官方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该平台层次清晰,有课程检索基本功能,有学习社区,有学习者实名注册, 有一定交互功能,基本能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提供支持。除了爱课程网,新浪公开课、超星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及一些名校开发的课程网站,均有各自优势。各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交互化、移动化、开源化的特点,从模块分布服务需求入手开发学校自己的课程共享平台,设置课程资源检索模块、课程资源管理模块、学习支持工具模块、学习社区交互模块、评价模块和移动学习模块,细化和增强课程检索功能,方便学习者快捷定位和获取资源,方便课程建设者对课程进行可持续更新,方便教师实时采集数据、掌握学习者学习状态、分析学习者学习效果,方便师生互动答疑,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方便师生之间的交互评价,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 建设,将“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共建共享体系,使课程建设者和平台提供者分化,保障课程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课程更便利地共享和可持续地发展,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共建共享体系,使课程建设者和平台提供者相互合作,又各有侧重。在这方面,美国MOOC3 驾马车edXCour­seraUdacity 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他们汇聚了全球数百所顶尖高校知名教授的数百门课程供全球学习者免费选修,通过考试后还可获得相应的证书。中国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也在进行引入市场机制方面的探索。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方法变革,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不仅是为了展示教学水平,更是为了开放共享,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学习成效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 观看视听类型的学习材料要比阅读的平均学习保持率高。我们可以将含有大量视听资源的精品开放课程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进行课程基本知识传授,在线下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习,以促进学习效果的增强。借助电脑或移动终端设备上的精品开放课程进行移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将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课前线上自学、课后线上答疑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下讨论相结合,实现精品开放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深化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可倒逼教师接受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五)建设多校联合的学分课程,营造利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校际学分互认机制的落实

学分认定问题是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应用方面被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什么人可以应用精品开放课程?为什么要应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精品开放课程进行学习后可以得到什么认证或可否进行学分认定?通过什么考核方式进行认证或学分认定?这个认证的社会认可度和学分累计转换方式如何?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始终无法深化。各高校应积极利用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开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教育考核、证书、学分、学位等方面的研究和制度设计[5]。制定学分认定、证书发放、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定,有利于精品开放课程的发展。一旦学分认定及考核方式有关规定出台,会大大提高学生利用精品开放课程进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承冰, 何济玲, 陈仕品. 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5):37-41.

[2] 潘爱珍, 沈玉顺.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回顾与检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41-145.

[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第4 [DB/OL].(2012-11-10)[2017-03-22].http://www.docin. com/p-523678633.html.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17-03-22].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5] 搜狐教育. 清华大学MOOC 平台上线 学分互认不会是问题[EB/ OL].(2013-10-11)[2017-03-22].http://learning.sohu.com/s2013/ xuetangx/.=

作者简介:谢锦霞(1969— ),女,江西吉安人,馆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

来源:《数字教育》 2017年第4期(总第16期)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陕ICP备05001611号-10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5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返回顶部